区十届人大常委会
第二次会议文件
关于对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工作评议的调研报告
区人大常委会评议二组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各位代表:
根据《麻章区人大常委会对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开展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工作情况进行专项工作评议的实施方案》,12月上旬,区人大常委会评议二组在吕红波副主任的带领下,先后召开企业代表、政府相关部门座谈会,听取各企业代表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对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听取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工作汇报,查阅了有关工作资料,并与局内中层以上干部进行了交流,较好地了解该局“营商环境整治提升年”的工作情况。调研期间向企业代表、政府相关部门、部分人大代表发出问卷共60张,满意56张,基本满意4张,不满意0张,满意率93%。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情况
今年以来,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区委、区政府领导和区人大监督下,贯彻落实市、区“营商环境整治提升年”工作部署,局领导班子团结有力,全体成员上下一心,担当作为,甘于奉献,对标“八个专项整治”,狠抓营商环境整治提升,有效维护我区市场经营秩序,激发市场活力,促进了我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持续强化工作保障。一是做好动员部署。召开“营商环境整治提升年活动”动员大会,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局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二是融合机关作风整治。把推进机关作风整治融入“营商环境整治提升年活动”中,强化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党员领导干部表率作用,继续立足市场监管职能职责,将机关作风整治转化为保障和服务民生的实际行动,争做全区营商环境整治提升“排头兵”。三是到企业开展走访调研。结合全区营商环境“八个专项整治任务”要求,分别深入企业开展营商环境调研,解答相关问题并为企业排忧解难。四是积极报送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的好做法和新成效。累计编发营商环境相关简报102期,区营商环境简报采用8篇次,市级以上主流媒体报道17篇次,营造了浓厚的宣传氛围。
(二)提升服务企业效率。一是实现开办企业“半天办结”。企业设立登记1.5小时内办结、推进公章刻制和首次申领发票合并办理,实现开办企业全流程半天办结。二是实现开办企业“一网通办”“一窗通取”。开办企业时设立登记、印章刻制和申领发票三个环节可在广东省政务服务网“开办企业一窗受理”系统同步申办,并在登记注册大厅的开办企业“一窗通取”专窗一次性领取。2021年全区实现企业设立登记100%全程网上办理。三是实现新设立企业“零成本”。4月底正式推出新办企业免费刻章服务,至11月底,累计为企业免费刻章580套,在全市率先实现了新办企业免费刻章。四是实现证照协同办理,多证合一。实施多轮“多证合一”改革,采取信息化手段重构登记审批流程,推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截止11月底,“证照分离”改革共惠及3780多户商事主体,涉及改革事项3900件,累计为企业减少申请材料4700多份,压减率在六成以上,着力破解“办照容易办证难”及“准入不准营”问题。
(三)持续加强市场监管力度。一是加强企业监管。强化事中事后监管,通过双随机抽查,排查经营异常企业88户;通过开展查处无证无照经营专项整治行动,办理无证无照案件16宗;推进企业自主年报、诚信经营。二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食品抽检实现全覆盖;充分利用“互联网+明厨亮灶”系统,对学校食堂食品安全进行全方位、不间断网上智能巡查预警;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治理,组织实施8次专项行动700多次食品类市场主体检查,处理食品案件28宗,有力打击有毒有害食品。三是加强药械安全监管。抽查药品零售企业346家次、医疗器械经营企业166家次,化妆品经营企业200家次,督促整改24家次,查处“两品一械”案件35宗。四是加强产品质量和认证监管。牵头并超额完成批发零售经销商建库任务,如期实现产品生产者质量问题“清零”目标,开展儿童和学生用品安全守护、烟花爆竹“打非”联合执法、电动车销售企业集中整治等专项行动。五是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联合市局、市特检院排查晨鸣浆纸特种设备;年整改电梯、叉车和快开门式压力容器隐患70项,累计检查特种设备使用单位120余家次,检查特种设备280余台,发现存在安全隐患125项,已完成整改隐112项,整改中13项,移交特种设备违法线索2条。
(四)严格依法行政,创新执法理念。一是规范执法方式。聘请法律顾问,开展全员年度执法培训;开展全区市场监管行政处罚案件交叉检查,严格落实行政处罚信息公示制度。二是推行“柔性执法”,明确行政处罚自由裁量适用规则,审慎行使行政处罚裁量权,规定“严格尽职免责”“合理尽职免责”,从根本上消除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中不敢履职、不敢作为的顾虑。
(五)加强知识产权培育、助力乡村振兴。一是提升区域知识产权能力。深入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区工程试点示范培育建设,推动商标品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工作的开展,今年我区新增商标申请127件。二是支持和鼓励返乡创业者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开设“绿色通道”,实行 “一窗通办”,并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退出机制。截至10月底,全区累计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185户,其中今年新登记59户,同比增长195%。三是深化“暖企”服务。加强招商引资重点企业上门走访,着力为新进驻企业开通绿色通道,提供便捷服务。积极推进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企业。截至11月,我区新登记市场主体2899户,同比增长7.85%。其中新增企业835户,同比增长38.70%。
二、存在问题
在充分肯定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成绩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一)干部队伍建设亟待优化提升。一是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中层干部配置进展缓慢。受三定方案和历史遗留问题影响,15个内设机构负责人还有8个未进行任职。二是人力资源配置失衡。各股室人员配置不足;基层所人员年龄严重老化;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机构改革后,增加了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特种设备(如电梯、压力容器等)等专业性监管职能,市相关局没有下派相关专业人员,现有人员业务知识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信息互通共享程度不高。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监管对象复杂、任务繁重,但同时也掌握大量信息,且与区有关职能部门都有广泛协作,但信息资源还没有实行互通共享。
(三)宣传教育深度、广度不够。一是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宣传仍需加强。食品安全法、药品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引导力度、覆盖面还不够广,认同度还不够高。二是自身职能职责宣传有待加强。由于工商、食品药品、市场监督机构多次变动,造成社会上对该局的工作职责和业务范围不够清楚。三是对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安全饮食用药的知识宣传有待加强。公众食品药品安全知识知晓率低,辨别真伪能力较差、自我保护意识淡薄,特别是农村和城乡结合部更需要强化宣传教育。如湖光镇、太平镇的宣传偏少。
(四)市场监管工作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一是基层执法装备配置有待提升。如基层所执法公车残旧,缺乏皮卡类小汽车,不利于开展罚没工作。二是部分区域场所食品安全监管还需加强。学校食堂及周边流动摊点、农村市场和乡镇农贸市场临时摊位、熟食摊位等区域场所的食品安全监管薄弱。三是企业监管还需加强。精简企业办理服务流程带来“宽进”后续监管问题。企业注册意愿高涨的同时,良莠不齐的市场主体导致违法成本增高,放宽住所限制、“一照多址”带来的经营随意性、流动性、隐蔽性增大,执法成本上升。
三、意见和建议
为进一步推动我区市场监管工作再上台阶,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评议组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使命担当。要进一步树立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面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区各项决策部署,把营商环境整治提升作为持久战、攻坚战,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持续推动我区营商环境更明显改善和经济社会更高质量发展,为湛江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提供有力支撑。
(二)要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一是要进一步理顺市局、区局和基层所间的职责分工,做到各有侧重,防止出现重复监管或监管盲点。二是要参照其它县区机构、人员设置,理顺职能配置和权责关系,配齐配强干部队伍。三是要加大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特种设备等专业人员的引进和配备,全面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四是要加强行政执法人员的学习培训,全面提升现有行政执法队伍的工作水平和监管能力。五是要进一步加强班子建设,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力度,强化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和业务能力培训,提升依法行政能力,树立市场监管干部队伍良好形象。
(三)加强政务网络平台建设,推动更高程度信息公开。加快部门非涉密政务信息系统迁移上云,助力建设政务大数据中心麻章节点,依托“粤省事”“粤商通”“粤监管”等政务服务应用,探索建立企业信息一网查询、监管信息动态实时公示等机制,提高政务资源利用率,以更高程度的信息透明公开推动部门之间协作效率提升。
(四)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安全意识。一是推动法律宣传全覆盖,广泛普及市场监管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食品药品违法典型案例宣传,不断提高管理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安全意识。二是加强政务公开力度。加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能职责宣传力度,各途径公开咨询、举报电话,及时发布各类市场经营案件情况。三是要创新宣传的形式,将最受群众关注的食品药品安全、商品质量等知识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宣传。
(五)健全市场监管体系,拓展监管广度深度。一是依规申请购置必要执法装备,提升执法硬件。二是要探索切实有效的监管模式,强化薄弱环节监管,消除监管盲区,重点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以及市场广告监管,并相应加强执法力度。三是要加强“宽进”后的企业监管,强化信息化监管理念,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设备,实现对企业运营信息化监管。四是要正确处理好服务与监管的关系,坚持监管与服务相结合,通过树立正反典型,引导市场主体良性竞争、优质发展,不断努力营造健康活力的营商环境。